创建或修改目录:/www/wwwroot/104.219.215.234/data 失败!
新金瓶梅3d
北京大学异邦语学院2006级学友李梁对北京大学的英文校名作了历史探究,共分五个部分:北京往时为什么叫“Peking”; 再次追思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接受过的英语校名 ;被渐忘的老“北大”;“北大呦剐蹭哦,Beida,咱们共同的姓名”;“PKU”是一种病。全文材料详确,陈迹昭着,特转发以飨读者。
北京往时为什么叫“Peking”?
自京师大学堂(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始,“Peking”一词和北大的国际品牌就致密研究在全部。北大道理上的“Peking”,现已卓著了粗浅的地名标志作用,成为北大(Peking University)对外形象识别的中枢元素。
地名“北京”得名于公元1403年(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改北平为北京。1928年,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新中国成立前夜,中国东谈主民政事协商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
证据《牛津英语大辞书》(OED),“Peking”一词源于法语“Pékin”,系16世纪上帝教耶稣会教士的拼写。《拉鲁斯法语词源和历史大辞书》和《罗贝尔法语大辞书》阐明,“Pékin”最早出现于1564年。另有学者将其追思到葡萄经纪东谈主用过的“Pequij”(1520年)。西文文件中,这个词还曾拼成“Pekin”“Pequin” “Pechino”“Pechinum”等。
“Peking”的配景“找不着北”?
“Peking”一词历史悠久、配景复杂,但其一脉调换并非为东谈主熟知。互联网线上线下偶有磋议,也老是蓝本清源的声息偏弱偏单薄,目下存在几大误解:
一是“威妥玛式拼音”。这套系统19世纪由英国东谈主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草创,是《汉语拼音决议》前鄙俗使用的一套华文罗马拼写法。“Beijing”一词若校服其司法的话,拼法为“Peiching”,在践诺中很少使用。2010年11月,《经济学东谈主》网站发表文章磋议“Peking”和“Beijing”,即误将“Peking”解释为威妥玛式拼法;经读者提醒,作家在文末更正并致歉。
二是“‘北平’的音译”。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英译名“All Quiet in Peking”,“北平”对应“Peking”。实质上,这个地名往时的范例拼法为“Peip’ing”——威妥玛式拼音以送气标记“’”,分裂送气的清子音和不送气的清子音,汉语拼音b在该系统中的对应拼法为“p”,汉语拼音p的对应拼法例是“p’”;那时为了便捷,又经常不祥送气标记——因而北平(Běipíng)一词平淡写稿“Peiping”。2010年北京市筹画展览馆内的双语先容将“北平”译为“Peking”;2012年已作更正。
三是“来源于粤语等南边方言”。有东谈主合计“京”的声母(汉语拼音j)拼作“k”似乎校服了“南边话”的发音轨则,因而“Peking”并不等同于北京官话的“北京”。西宾粤语等现代汉语方言,此表象诚然存在,但并不成以此建立因果研究、推定“Peking”的拼法源自方言。往时来华的西方布道士们,只是因为早先抵达的是南边沿海地区,就罔顾官话发音、就近以方音拼写国都称号,以致缓缓酿成“固定拼法”、受到寰宇乃至全世界招供,这种逻辑是很难说通的。
以致还有东谈主合计,“Peking”闇练外语词,和华文读音并莫得什么关系。“大象公会”2015年的文章《汉语拼音为什么不好用》,宣称“Peking”属于“外语习用名”,即“在外语中有一个和来源语不一样的名字”,“在历久使用中,说外语的东谈主并抵御气该地所说言语中对其的定名,而用其他名字”。文章并莫得赓续解释“Peking”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配景,颇有一番“找不着北”的体验。
往时的“Pékin”≈往时的“北京”≈汉语拼音的“Beiging”
围绕“Peking”的几大误区,毕竟是谈听途说、满腹猜忌。在《牛津英语大辞书》等巨擘器具书中,“Peking”一词的英文读音为/’pi:’k??/——这与普通话发音Běijīng迥异。
言语翰墨技巧处于发展变化中。想往时“北京”一词在四九城里究竟奈何念?这较着无法通过第一手的音频平直诠释注解,不外借助干系言语学研究,不错倒推出来——格外是依靠外部辛苦的干证。事实上,四百年前的罗马字母(即拉丁字母)拼法,诚笃纪录了那时“北京”一词在官话(本文中专指那时的“汉语表率语”)里的发音。而后,华文、西文之语音和拼写系统巧合均发生变化,一步步拉大了“Peking”与“北京”的距离。
明朝官话里“京”的读音,用汉语拼音闪现即访佛于“ging”,“北京”的念法约等于“Beiging”。据言语学家王力在《汉语语音史》中的论证,北京话中“京”字声母发音由g到j的调动,用语音学术语来说叫作念“腭化”(palatalization),于清朝后期完成。今天的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方言乃至日语、越南语等外语,都多几许少保留了“京”字腭化前的读音特色:用国际音标(IPA)闪现的话,声母为[k]而非[t?]。有学者合计,腭化的原因,可能是北京话受到了满语的影响。
至于为什么拼成“king”而非“ging”,则是送气与不送气清子音在不同拼写系统中的差异,形异而实同(IPA:[kj??])。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明朝在华布道士多来自欧洲大陆,法语、意大利语等言语王人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其拼写、发音与英语所属的日耳曼语族有较大隔离。举例在法语音节“kin”中,不送气清子音[k]的发音若以汉语拼音闪现即访佛于g,或是现代英语里“skill”中“k”的发音。同理,“pé”中不送气清子音[p]则访佛于汉语拼音b,或是英语“speak”中的“p”。此外,汉语拼音系统中不存在英语、法语的浊子音[b]——若有异邦东谈主拼读Beijing,声母b的发音显得较为繁难、夸张,多半是给读浊了。
作为“Peking”泉源的法语词“Pékin”,已有450多年历史。在现代法语里,第二个音节中的“in”读作鼻化元音[??]。这与汉语中的“ing”存在的差异,不错从法语语音变化中找到依据。法语本人莫得与后鼻音“ng”平直对应的子音,因而接受了最为接近的“in”来拼写。“in”本读作鼻化元音[?],法语中由[?]向[??]的音变,在约17世纪末完成。
“北京”一词不仅被收入法语,还在其他言语中出现“Peking”“Pekin”“Pekín”“Pequin”“Pequim”“Pechinum”“Pechino”等变体——换汤不换药,这些拼法都是按照各自言语翰墨的“章程”,去模拟“北京”那时的官话发音。
如同北京话和法语,英语在数百年中也资格了音变,“北”与“Pe”/pi?/的读音差异与此研究。从公元15世纪到大要1750年,英语发生“元音大推移”(The Great Vowel Shift),或对英文词“Peking”第一个音节的读音产生了影响。从中古英语到现代英语,发音司法与罗曼语族各言语分谈扬镳、渐行渐远,字母“e”在好多单词中的读音由[?]、[e]变为[i],从而解释了今天的“Pe”为何读作/pi:/。
这么,在多种言语演进经过的共同作用下,“pe”和“bei”、“king”和“jing”涣然一新,也难怪常有今东谈主不识“Peking”。
Peking:曾是地名,又卓著地名
1906年,为范例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邮政式拼音”运转使用,历史悠久的“Peking”一词作为“北京”的民俗拼法被收入该系统。
又过了半个多世纪,1958年《汉语拼音决议》颁布,1977年第三届纠合国地名表率化会议细则用《决议》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的国际表率,1978年中国国务院批准用《决议》作为东谈主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长入范例,1982年国际表率化组织细则《决议》为国际表率。“章程”既定,Beijing的拼法也逐步被国际社会盛大接受。
几百年来,“Peking”一词的品牌价值不休千里淀。即就是在《北平无战事》的“北平”时期,“Peking”的响亮名号也未阴森。30年代,北平纪事报社(Peiping Chronicle)出书的英文版《Guide to “Peking”》(“北京”指南)有意诠释:这座城市虽已更名,但为方便国际读者贯通,书名仍写稿Peking,只不外加上了引号。林语堂1939年出书的英文演义《Moment in Peking》(中译《京华烟云》),呈报了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北京(北平)的故事,书名平直使用Peking。照此处理的还有法兰奇(Paul French)的畅销书《Midnight in Peking》(中译《午夜北平》),从1937年北平的一桩悬案开赴,重现了阿谁时期。
如今,跟着范例拼法Beijing的教养,“Peking”一词转而呈现出卓著地名的历史文化韵味——不管是品烤鸭(Peking duck)、听京戏(Peking opera),照旧去周口店和先东谈主(Peking man)侃侃历史。
参考文件
《牛津英语大辞书》(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拉鲁斯法语词源和历史大辞书》(Grand dictionnaire étymologique & historique du fran?ais)
《罗贝尔法语大辞书》(Le grand Robert de la langue fran?aise)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1985年版,第394页。
李赋宁:《英语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08-214页。
Bosat Man, “Backhill / Peking / Beijing,” Sino-Platonic Papers, No. 19, 1990.
Matteo Ricci & Nicolas Trigault, De Christiana expeditione apud sinas suscepta ab Societate Jesu, Sumptibus Horatii Cardon, 1616.
Rodney Sampson, Nasal Vowel Evolution in Romance, Oxford UP, 1999, pp. 75-84.
再次追思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接受过的英语校名
作为维新变法通顺唯独留存的畛域,北京大学自出生开端便与国度“睁眼看世界”历程致密关联,北大自身的品牌在国际迷惑交流中积蓄了私有的精神钞票。历史上,北大英文校名并非华文称号的粗浅直译。2002年,沈弘教养发表《尊重历史,休止假货——追思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接受过的英语校名》一文,重述了京师大学堂成立以来的英文校名简史,揭败露若干个罔顾历史的误差译法,为“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等历史遗产正名。自此,北大从新阐明了京师大学堂等时期的慎重英文校名。
连年来,一批新的历史辛苦延续被发现,在沈弘研究畛域的基础上,北大英文校名问题已基本考据昭着,各时期的主要校名(不包括1920年代好景不长的“京师大学校”、“中华大学”、“北平大学北大学院”等)如下:
京师大学堂时期
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草拟的《总理衙门奏计议京师大学堂并拟学堂章程折》,京师大学堂慎重成立。这所国立详细性大学兼最高教养行政机关,英文校名定为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在中日甲午铩羽后“补阙拾得”的历史配景下,京师大学堂及各省新型学堂的计议,亦然向先进国度尤其是新兴列强日本学习的经过。1877年,日本创办东京大学,1897年改称“东京帝国大学”(Tokyo Imperial University)。京师大学堂的英文名直译为“北京皇家大学”/“北京帝国大学”,看得出来自东大的影响。
从“皇家”到“国立”
1912年,清王朝衰弱。5月,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命严复署理北京大学校校长,上海英文报纸《北华喜讯》非慎重地将校名直译作“the Peking University”。很快,民国政府教养部公文中又接替出现“北京大学”、“国立北京大学”两种华文表述。
按照沈弘的叙述,1912—1919年间,北大的慎重英文称号实质为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Peking”(亦作Government University, Peking或Peking Government University),也就是从“皇家”(Imperial)到“国立/官办”(Government)。然而从1920年起,国立北京大学的“国立”二字又从“Government”改成了“National”,即通盘校名变为“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
这个“戏剧性的变化”,在《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公布的档案辛苦中得到了解释。1919年8月12日,北京大学评议会“议决公推马幼渔等五东谈主修正《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国立北京大学英文称号为: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这个中英文校名一直沿用至抗战爆发时,并莫得受到1928年北京更名北平(平淡拼作Peiping)的影响。
从临大到联大
1937年抗日干戈全面爆发,北平沦陷,北大南迁,并与国立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National Provisional University at Changsha)。1938年2月5日,临时大学第49次常委会议决:“本校英文称号定为Lin-shih-ta-hsüeh The Associated National University: 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Nankai University”。
不错推测,临时大学中“国立北京大学”的英文表述由“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诊治为“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主如果为了和清华、南开两校英文名的词序调和。
1938年4月临时大学迁至云南昆明,改称国立西南纠合大学。5月10日,该校第64次常委会议决:“本校英文称号应定为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到抗战得手后三校复校,仅存在8年的联大成为中国近代教养史上的传说一章。
新时期新北大
1946—1949年,北平复校后的国立北京大学沿用了此前在临大、联大中的英文表述“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北京大学改为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沈弘指出,自此“Peking University”便慎重成为了北京大学的英文称号;七十年代中,北大曾顷然地改为“Beijing University”,却因此“尝过了苦头”。
1980年12月19日,北大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北京大学的对外称号(英语拼音)仍用‘Peking University’”, 毁灭了曾顷然使用、激发沾污的“Beijing University”,从新阐明了新中国成立后北大慎重接受的这个英文校名全称。
2007年,《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处置办法》慎重发布,该系统由“北京大学”、“北大”和“Peking University”等标志过火组合变化组成。2014年出台的《北京大学章程》明确规矩:学校法定称号为“北京大学”(简称“北大”),英文称号为“Peking University”。
自京师大学堂始,“Peking”一词险些永恒存在于北大英文全称中。正如《北京往时为什么叫“Peking”》所述,“Peking”曾经不再是一个践诺道理上的地名,“Peking University”这个英文称号兼具历史传承与品牌价值,曾经广为东谈主知、深切东谈主心,是咱们的一笔珍惜的精神钞票。
(附图均由沈弘教养提供)
参考文件
沈弘:《尊重历史,休止假货——追思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接受过的英语校名》,载《21世纪:东谈主文与社会——首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书社2002年版,第247-258页。
王学珍等主编:《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北京大学出书社2008年版。
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第2—3卷),北京大学出书社2000年版。
郭建荣主编:《国立西南纠合大学图史》,云南教养出书社2007年版。
“Official Appointments. May 3,” The North-China Herald, 11 May 1912.
被渐忘的老“北大”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后,“北大”运转成为这所高校的品牌与形象识别标志,2014年出台的《北京大学章程》更是明确规矩:学校法定称号为“北京大学”(简称“北大”)。
与“北大”一词的响亮程度比拟,由于拼写系统持危扶颠,一位老“北大”近几十年鲜为东谈主知、湮没在故纸堆里——她就是“北大”我方往时的对外称号。
“北大”原名Peita
据北京大学档案馆辛苦,1936年,Peiping Chronicle(北平纪事报社)致函国立北京大学,诠释该社将重版《Guide to “Peking”》(北京指南)一书,并将收录北大英文先容。函末附该社自拟版块,恳请北大校方赐与增补修正。往时8月11日,国立北京大学通知长郑天挺签署慎重公函并通过校长办公室发出。复函中附核定版北大英文简介,开宗明义指出“土产货教养机构中,最为驰名的是国立北京大学,盛大称为‘北大’”: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 – Of all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ere the best known is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 popularly called “Pei-ta”.
该拼写为威妥玛拼音(Wade-Giles system),格外于汉语拼音中的Beida。
1931、1933、1935年版的《Guide to “Peking”》均将Peita(亦作Pei-ta、Pei Ta)作为北大英文简称;而这三个版块中北大英文全称均写稿“Peking National University”——1936年北大校方的复函矫正了这一不范例表述。正如《再次追思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接受过的英语校名》一文所述,国立北京大学于1919年细则慎重英文名为“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
缺憾的是,由于1937年抗日干戈全面爆发、北平沦陷、北大南迁,1938年版《Guide to “Peking”》不再收录北大。1936年版北大慎重英文简介概略根蒂未能已毕其早先的见识。不外,这份珍稀辛苦却成为北大英文简称研究破题的钥匙。
胡适校长笔下的Peita
正如《Guide to “Peking”》一书所示,Peita一词历久在校表里乃至海表里大行其谈。
《胡适全集》收录了这位北大老校长(1945—1948)的干系英文材料,其中一朝提到北大校名简称,各处均作Peita。1947年3月5日,胡适以国立北京大学校长(President, 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口头,复函好意思国医药援华会(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dvancement in China,简称ABMAC)驻华办事处负责东谈主。
在这封英文信中,Peita不仅作为北大简称与ABMAC并排使用,况兼还作定语,如北大医学院为“Peita Medical College”。
海表里英晓示刊中的Peita
笔者查阅到的《纽约时报》最早说起Peita的时候为1935年12月17日。这篇一二?九通顺报谈提到“students from Yenching, Tsinghua and Peita Universities”。较此更为典型的表述,如1948年的一篇对毛泽东的报谈:“After World War I Mao came up to Peking to study at Peita (Peking University).”
毛泽东的早年资格,由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早先向外界详备闪现。1937年,好意思国《亚洲》杂志(Asia and the Americas)发表了斯诺采写的《毛泽东自传》,文章雷同以“Pei-ta”指代毛泽东早年学习处事过的这所大学。这组报谈随后经过修改,收入《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
2018最新主播国产在线视频费正清(John K. Fairbank)等编辑的《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干系部分亦以Peita作为北大英文简称,并明确指出“Peking University (generally abbreviated as Peita)”。
新中国成立后,官方对外刊物《北京周报》(Peking Review)1958年甫创刊,即对新时期的“新北大”(new Peita)作出报谈:
Popularly known in Chinese by its abbreviated form, “Peita,” Peking University has quite a history behind it. The name of Peita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May the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which sounded the clarion call for overthrowing the forces of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in China…
… called on Peita to be true to its tradition of discarding all that is bad and remould itself further so that it will become a new Peita, a new university truly serving the cause of communism.
按照1958年寰宇东谈主巨额准的《汉语拼音决议》,“Beida”取代“Peita”成为“北大”一词的表率罗马字母拼写法。而后几十年间,Peita这个表述虽然曾经被《剑桥中国史》等西文著述沿用,照旧逐步淡出东谈主们的视野——到了今天,国内各界几无“识君”东谈主。
老“北大”换了新颜,Beida一词运转登上历史舞台。
参考文件
胡适:《胡适全集》第41卷,安徽教养出书社2003年版,第551-552页。
“Peiping Students Beaten by Police,” The New York Times, 17 Dec. 1935.
Henry R. Lieberman, “The man who would be China’s Lenin,”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 Dec. 1948.
Edgar Snow, “The Autobiography of Mao Tse-tung,” Asia and the Americas, Vol. 37, No. 7-12, 1937, pp. 575-576, 619.
“Peking University’s 60th Birthday,” Peking Review, Vol. 1, No. 11, 1958, p. 5.
Denis Twitchett and John K. Fairbank,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2: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 Part I, Cambridge UP, 1983, p. 406.
“北大,Beida,咱们共同的姓名”
2010年11月10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来访北京大学并发饰演讲,过后首相府新闻官出了岔子:官方新闻稿将演讲场所称为“北大大学”(the Beida University)。
这个初级虚伪,却从侧面反应出Beida一词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正如《被渐忘的老“北大”》一文所述,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后,“北大”运转成为这所高校的品牌与形象识别标志,“Beida”的前身“Peita”早在三十年代就已被校方阐明为慎重英文简称,在海表里广为传播。
各界鄙俗接受的Beida
1958年,寰宇东谈主巨额准《汉语拼音决议》,“Beida”取代“Peita”成为“北大”一词的表率罗马字母拼写法。1966年9月,《北京周报》以“Beida”表述北大——这是笔者查询到的最早的Beida实例,而那时该刊物自身英文称号还没改成“Beijing Review”。令东谈主唏嘘的是,此番Beida首现于历史舞台,竟是在“文革”之“寰宇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的英译本中:
AT present,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nation, in a soaring revolutionary spirit which manifests their boundless love for the Party and Chairman Mao and their inveterate hatred for the sinister anti-Party, anti-socialist gang, are making a vigorous and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hey are struggling to thoroughly smash the attacks of the reactionary sinister gang, in defense of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and Chairman Mao. But here in Beida [Peking University] the masses are being kept immobilized, the atmosphere is one of indifference and deadness, whereas the strong revolutionary desire of the vast number of the faculty members and students has been suppressed. What is the matter? What is the reason? Something fishy is going on. Let’s take a look at what has happened very recently!
十几年后,Beida一词走向世界。1979年1月,澳大利亚汉学家白杰明(Geremie R. Barmé)发表一篇对于现代中国文化的学术论文,以汉语拼音Beida指代北大。先前在1978年6月9日,加拿大《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报谈了周培源任北大校长的音讯,文章称“…Beida, as the University is known locally”。
又过了11年,Beida已不单是是“当地俗称”,而被《泰晤士报》描述为“举世周知”——“known universally by its acronym, Beida”。
这个判断,在英文媒体、学术界中都能够得到印证。一篇发表于1997年的学术文件提到,一代又一代北行家生“亲切地”称母校为“Beida”(affectionately known as Beida by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这篇研究高校自治与公民社会的论文,随后以Beida指代这所大学。
《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dia Britannica)“Peking University”词条,有意列出“Beida”作为北京大学的笔名(byname)。
以括注形状“Peking University (Beida)”表述北大英文全称和简称,也经常在海表里主流英文媒体中出现。
北大校方招供的Beida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新北大”校方英文材料并未几。1988年的一份慎重出书物终于说起校名英文简称——Beida。签字为“北京大学总务长办公室”的《北京大学燕园即景》往时由北京大学出书社出书。该中英文画册中,各处北大英文简称均作Beida,举例(原文照录):
咱们来自四方,带着好意思好的但愿。咱们走向世界,为着光荣的处事。北大、北大,咱们共同的姓名。
We come from all directions with grand hopes, We go to the world for lofty missions.
Beida. ‘Beida’ is the name we all share.
1996年陈占安(时任北大党委宣传部长)等撰文的《北京大学》中英文画册、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办公室《北京大学百年庆典样式书》等出书物,说起北大英文简称,各处均作Beida。《样式书》中,“北大东谈主”作Beida people——以此指代通盘北行家生职工及学友,这与牛津大学“牛津东谈主”(Oxford people)、维基百科词条“北京大学东谈主物”(Peking University people)等表述边幅一致。
2001年,北大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著的《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出书,其英文部分亦反复提到北大(Beida)和北大东谈主(Beida’ers)。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为该书作序,英译为:
In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Peking University (also known as Beida) and Beida’ers spare no efforts to pioneer new routes, always walking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holding high the flags of “democracy and science”…
The famous writer Mr. Lu Xun once said: “Beida is always in pursuit of creativity.” In crossing the threshold of the 21st century, we wipe the dust off the records of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原文如斯,应为“th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笔者注], retrospect the struggling days of the early course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look forward to a new era. We feel, once again, entrusted by history: Rise up, Beida!
相应华文部分则是:
百余年来,北大和北大东谈主以激烈的处事感和责任感,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子,致力于开采,永恒走在时期的前哨,酿成了光荣的传统和优良的学风,英才辈出,建立斐然……
鲁迅先生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在行将跨入二十一生纪门槛的时候,拂去京师大学堂档案上的尘埃,转头北大初创的贫苦岁月,瞻望新时期,咱们满怀激情,再一次感受到历史的交代:奋进,北大!
2000年,北大玄学系创办学术刊物《玄学门》,英文名为“Beida Journal of Philosophy”。2004年,为庆祝玄学系90周年系庆,由赵敦华教养主编的英文文集《Beida Journal of Philosophy》由北京大学出书社出书。
中国的北大,世界的Beida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国际化高档学府,北大的新老一又友遍布大众,不管是校内的外籍师生照旧国际的大家学者,盛大亲切称呼其为Beida。2013年4月,中国问题研究大家、哈佛大学教养傅高义(Ezra Vogel)在北大发饰演讲时,即以“Beida”指代这所大学:“It’s such a great pleasure to be at Beida… ‘Harvard ha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Beida.’”2015年8月,英国酬酢大臣哈蒙德(Philip Hammond)在北大演讲时雷同用了“Beida”这一简称——这回,比5年前的共事们有高出,官方新闻稿总算是把校名全称写对了:Peking University。
汉语拼音“Beida”诚笃纪录了“北大”一词在其来源语中的发音,辞世界各地均可保握相对一致,已被德、法、西班牙诸多语种招揽,平淡出当今主流媒体上——比如德国《世界报》文章《F?llt die SPD nun vorw?rts oder rückw?rts?》、法国《世界报》文章《A Pékin, l’université de Tsinghua mise sur ses disciplines et son ouverture aux étrangers》、西班牙《国度报》文章《Wert busca estudiantes de espa?ol en China》等等。即便在非罗马字母翰墨中,亦可通过转写(transliteration)已毕,比如转写为俄文的“Бэйда”一词被俄罗端淑传电讯社接受,出当今《Биологи обнаружили “стрелку” би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компаса》等报谈中。
“Beida”这个品牌故意于北大在国际传播与交流中的形象识别和品牌效应,体现出历史底蕴乃至“以我为主”的文化自信。在创建“中国特色、北大格调”的世界一流大学进度中,应加以充分运用。
借此重温1988年版北大《燕园即景》画册:“咱们来自四方,带着好意思好的但愿。咱们走向世界,为着光荣的处事。北大、北大,咱们共同的姓名。”
参考文件
“What Are Sung Shih, Lu Ping and Peng Pei-yun Up To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king Review, Vol. 9, 1966, pp. 53-55.
G. Barme, “More Weeds? – Culture in China since the Fall of the Gang of Four,”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1, 1979, p. 132.
John Fraser, “Trained in U.S. Physicist heads Peking University,” The Globe and Mail, 7 June 1978.
Mary Dejevsky, “Peking emerges to live with fear under the sun,” The Times, 9 June 1989.
Ruth Hayhoe and Zhong Ningsha, “University Autonomy and Civil Society,” Civil Society in China, Eds. Timothy Brook and B. Michael Frolic, Armonk, M.E. Sharpe, 1997, p. 103.
北京大学总务长办公室编:《北京大学燕园即景》,北京大学出书社1988年版。
陈占安等:《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书社1996年版。
北京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北京大学出书社2001年版。
叶朗主编:《玄学门》第1卷第1册,湖北教养出书社2000年版。
Zhao Dunhua, ed., Beida Journal of Philosoph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PKU”是一种病
2006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开学庆典上,时任院长朱苏力对荣达们娓娓谈来:“昨年的‘超女’后,社会崇高行起一个英文缩写,PK,大致真谛是‘单挑’;而咱们学校的英文缩写恰正是PKU。PK you,概略这是北大给你下的一谈战书?PK yourself,概略这是北大对你的另一种提醒?”
正如紧追潮水的苏力教养所说,“PK”一词在国内的流行,自2005年湖南卫视《超等女声》栏目始,毫无疑问。那么“PKU”作为北大“英文缩写”,又是什么来头呢?
“PKU”与北大校园网域名
2010年,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编辑的《北京大学图史 1898—2008》出书。这部中英文对照的校史,前半部分均未触及北大英文简称,而从1949年之后的章节运转巨额使用“PKU”指代“Peking University”。以“PKU”作为北大简称,这部著述是当卑劣行作念法中的一例。
校史编纂东谈主员似乎在示意,“PKU”是再行中国成立后“国立北京大学”(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改为“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时运转使用并设立其地位的。
这可能比实质时候早了近半个世纪。在北大档案馆、藏书楼中,未发现任何与“北大简称何时细则为‘PKU’”干系的史料;另接头校史大家及老教师,他们均无法提供“PKU”运转鄙俗使用的信得落伍候,但猜度始于“荟萃时期”。
这种先后顺次关系在英文媒体对北大的报谈中得到了印证。1994年北大校园网接入国际互联网,域名作www.pku.edu.cn。在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呦剐蹭哦中不错发现,英文媒体初次将“PKU”一词与北大研究起来,始于1995年9月。一篇对北大学生发起中国初次网上扶植行为的报谈,纪录了力学系学生蔡全清在互联网上留住的电子邮箱:caiqq@mccux0.mech.pku.edu.cn。这亦然“pku”一词在这篇英文报谈中的唯独一次亮相。
往时4月的一篇学术论文中亦出现“pku”。雷同是电子邮箱,北大数学系教养应隆何在通信边幅中有意标出一瞥“yingla@mccoxO.mech.pku.edu.ca”[原文如斯——笔者注]。
在中国官方新闻报谈中,“PKU”被行为北大校名简称使用始于1998年6月11日。据当日新华社英文电讯,中国科学院和北大纠合创办北京天体物理中心(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 Joint Beijing Astrophysical Centre,简称CAS-PKU BAC)。
1999年的一篇学术论文曾将“PKU”作为Peking University的缩写:“All test were conducted at … Peking University (PKU) and Shantou University (STU)。”参预21世纪,以“PKU”作为校名缩写的例子逐步多了起来。
与1980年北大校长办公会议从新细则“Peking University”为北京大学“对外称号(英语拼音)”不同,于今仍未发现校见识对“PKU”一词有过任何慎重明文规矩。
曾任北大诡计中心、北大信息化成立与处置办公室负责东谈主,时任北大诡计中心副主任的黄达武教养向笔者阐明,在1994年www.pku.edu.cn域名启用之际,不管是校方照旧诡计中心对北大英文简称都“莫得明确规矩”。北大此前曾使用过的电传号“22239 PKUNI CN”,只是是取了英文“大学”(university)一词的起首部分(uni)与P、K连为一体,也并非平直缩写为“PKU”。
笔者另向教养部接头,得到国际迷惑与交流司、发展筹画司、言语翰墨应用处置司、言语翰墨信息处置司的反馈:对于高校英文简称、缩写或字母编码,教养部过火下属机构并莫得任何有意规矩。2014年教养部核准的《北京大学章程》,亦未出现“PKU”字样。
黄达武解释为何使用“PKU”:“因为那时‘Peking University’已成为公认的北京大学的英文全称,北京大学的英文缩写为‘PKU’就铿锵有劲地用上了。”
“PKU”仍未被“公认”
为成立“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理财北大110周年校庆,北京大学形象成立委员会于2006年景立。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提谈:“对于北大的英文校名,与会东谈主员一致合计,‘Peking University’与‘PKU’是广受认同的北大英文校名与缩写,无谓因一时的争论或其他费神而改变。”
“PKU”域名启用之际,以“PKU”作为Peking University的缩写能否“铿锵有劲”地使用,其后“PKU”是否已成为“广受认同”的北大英文缩写,均值得推敲。
在北大域名设立前,有五份英文文件曾出现以“PKU”一词指代北大的情形。其中,四份均为1970年代好意思国访华东谈主士的个东谈主回忆文章;另一篇1993年的论文系将“PKU”与其他研究机构缩写并排。除此以外,再无发现1994年之前将“PKU”作为北大简称的例证。
对于北大英文简称问题,这些文件在巨擘性与效劳上远低于《“北大,Beida,咱们共同的姓名”》一文列举的1936—2004年校方正式书面材料。更何况,在“PKU”域名已上线运行数年后的1996年、1998年乃至2004年,以校方或干系部门口头慎重出书的英文文件仍无视“PKU”的存在,坚握以Beida作为北大英文简称。
1998年新华社报谈中初次出现的“PKU”,可能只是为了诚笃于报谈对象自拟的英文缩写“CAS-PKU BAC”。这所国度通信社同时其他触及北大的报谈,依然接受Beida指代北大。不仅如斯,中国国度英文报纸《中国日报》、中国国际播送电台等官方对外媒体亦握续使用Beida于今。
至于2006年北大形象成立委员会与会东谈主员的不雅点,主要针对的是那时“Peking University”是否应改为所谓“Beijing University”的争议,不测且未能严格论证“PKU”一词的地位。会后“PKU”并未得到慎重阐明:2007年,《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处置办法》慎重发布,该系统由“北京大学”、“北大”和“Peking University”等标志过火组合变化组成,莫得“PKU”的行踪;系统中北京大学表率色“北大红”的对应英文名为“Beida Red”。
咱们不错判断,那时细则www.pku.edu.cn为北大域名时,并未谈判到“PKU”可能会因此代替Beida成为常用简称,也未充分论证“PKU”这一表述的可行性。最近几年“PKU”的流行,概略只是一个未必的诬告。在此斗胆假定,“超女”栏目如果提前10年推出来,届时苏力教养濒临北大听众,是很难抖出“PK you”连累效果的。
“PKU”之歧义问题
正如《再次追思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接受过的英语校名》一文所述,历史上北大华文、英文全称已稀有次调动,若需将“PKU”设立为新的慎重英文简称,在形状上应该并不复杂。而问题的要道在于:“PKU”一词本人存在严重歧义。
查阅《不列颠百科全书》、《韦氏大学辞书》(The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好意思国传统辞书》(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柯林斯英语辞书》(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等器具书,“PKU”指向的并非“Peking University”,而是“Phenylketonuria”:苯丙酮尿症。
用英文搜索引擎Google搜索“PKU”,前50项畛域中的40多项均属于苯丙酮尿症。假定有异邦友东谈主对北大学术近况感兴致,在Google中搜索“PKU research”,搜索畛域的第一页无一与北大干系,均为“苯丙酮尿症研究”之类页面开通。这也反应出,针对“PKU”一词的含义过火识别,北大至少在互联网阵脚上已完败于苯丙酮尿症,外界东谈主士很难由“PKU”梦猜测北大。
今天,互联网已成为东谈主类社会获得信息的最迫切阶梯之一——咱们推断,新世纪以来北大网址www.pku.edu.cn的能见度(visibility)渐升,为鼓吹“PKU”一词在国内被鄙俗视为北大英文简称,发达了中枢作用。而在北大“PKU”域名启用后的第20个岁首,仍出现前段所述之莫名时局令东谈主反想,北大道理上的“PKU”为何难以被国际受众有用识别。
“PKU”这一生造的翰墨标记脱离了言语(北大/Beida)本人而孤苦存在,三个字母在不同言语中读音互异。更堪忧的是,作为早已列入多家巨擘辞书词条的科学术语,PKU的全称Phenylketonuria为新拉丁语(New Latin),由“苯基”(phenyl)、“酮”(ketone)和“尿”(-uria)组成。这意味着对“PKU”与北大关系的识别,不仅在英语国度会出现问题。查阅维基百科“Phenylketonuria”词条,该病症在西班牙语、德语等言语中的缩写均为PKU。
以致在华文巨擘文件中也不免出现。一度反感在华文里羼杂“字母词”的《东谈主民日报》,2012年7月18日刊文《五省区PKU患儿获免费零碎奶粉》,标题中赫然出现“PKU”,正文中屡次使用“PKU”。
这里,“PKU”较着与“北大”莫得平直关系,既不是“北大给你下的一谈战书”,也不是“北大对你的另一种提醒”——“PKU”是一种病。
参考文件
苏力:《走不出的满足——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北京大学出书社2011年版。
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编:《北京大学图史 1898—2008》,北京大学出书社2010年版。
孙璐、富子梅:《五省区PKU患儿获免费零碎奶粉》,载《东谈主民日报》2012年7月18日第4版。
傅振国:《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载《东谈主民日报》2013年1月10日第4版。
谷歌典籍(Google Books)。
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